“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研究范式转型:机遇与挑战”专项课题第一次工作会议圆满召开2025年4月10日,“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研究范式转型:机遇与挑战”专项第一次工作会议成功举行。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顾宁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纳米所的5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韩鸿宾教授主持。 顾宁院士首先代表课题组介绍课题背景和重要意义。他指出,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研究范式转型专项调研任务,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模型,推动中医药研究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从历史语境中“深度阅读中医”,并建立符合现代科技要求的中医理论表达体系。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将进一步凝练项目方案,明确研究方向和实施路径。 周晓华教授汇报了“因果推断与大语言模型结合的中医信息研究体系”,提出通过因果推断来弥补大语言模型在中医领域的应用瓶颈。李毅教授介绍了中医药本体与知识图谱调研方案,重点关注如何加强中医药知识表征和推理,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语义理解能力,并对后续调研任务提出建议。卓力教授汇报了“中医大模型构建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报告聚焦于如何将中医固有的辩证思维、非结构化的经验体系和复杂知识转化为可计算、可解释的模型,以支持中医核心规律的理解与表达。曾以德教授团队的兰天研究员汇报了“中医信息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曾教授强调,当前许多中药人工智能建模路径主要依赖西医药逻辑,但这种方法无法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独特性。
周作建教授汇报了“中医信息知识图谱与大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如何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知识图谱和大模型。陈建新团队的徐雪汇报了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中医药与人工智能交叉方向资助项目的分析,系统梳理了自2007年至2023年间,118项相关资助项目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关键词云图对项目进行了聚类分析,年富忠汇报了“中医五运六气与先天体质智能分析”方向上的研究进展。大连医科大学赵杰校长团队的沈会汇报了“数智驱动下的中医康养学理论重构:信息化范式转型的路径探索”,特别是在脉血管病及其症候演变规律与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方向的工作。韩东教授提出了“中医药研究范式的转型”相关的关键问题,并分享了自己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中医核心逻辑方面的研究框架。 在汇报环节结束后,与会专家就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景与挑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李毅教授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医药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模型协同的建议,认为中医药的复杂知识体系可以通过知识图谱为人工智能模型建立清晰的可解释性推理路径。李教授强调,解决语义对齐问题和标准化中医术语,是当前研究中的关键任务。卓力教授强调了中医大模型构建的技术挑战,特别是模型架构设计和动态推理链建模方面的困难,强调需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弥合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语言之间的差距,推动中医大模型的有效应用。韩东教授提出了整体医学的人工智能建模方向,建议在进行大模型研究时,不仅要关注局部诊疗,更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与中医的“整体调节”思想相结合,推动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陈建新教授补充道,信息采集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医智能化诊断的基础,尤其是在“望闻问切”四诊的传感器网络建设方面,如何精准捕捉生理数据,将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原常务副主任张兆田研究员建议:在中医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过程中,应将“治病”与“防病” 两个维度并重,分别开展针对性研究与技术路线探索;同时从认知方式、理论体系层面深度融合,做好中医语义体系与现代AI语言模型之间的“理解”与“对齐”。 顾宁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专家的汇报表示高度认可,并强调了本项目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中医药有其独特性,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深化中医药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仍面临许多挑战。顾院士呼吁大家继续推动跨学科合作,破解技术瓶颈。 最后,韩鸿宾教授对所有与会嘉宾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他表示,本次工作会议为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并为未来课题的调研方向和方案技术路径奠定基础,后续将凝练好本次会议成果,在顾院士领导下,逐步推进好调研任务,完成分析报告。 |